县政协学习考察组
5月中旬,县政协派出考察组赴重庆市北碚、南川、荣昌等区县学习考察“森林重庆”建设。现将所看所学所思记录如下:
一、学习考察直观印象
印象一:栽树栽出了生态秀美。我们考察组一行从安康出发,经万源,过达州,到北碚,入南川,沿途所到之地,无不是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生态立市,绿色兴政,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考察的乡村,基本上是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山地森林化,社区园林化,绿色乡村建设成绩斐然。尤其是令人称道的是:无论是城郊,还是农村,无挖山采石的石场,无裸露的山体岩石,无绿化空隙和“天窗”,绿化到边到角,处处呈现出“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田园风光,和谐乡村”的美景。
印象二:栽树栽出了生态理念。在北碚开发新区,虽然现代工业园区建设才刚刚起步,但蔡家中央森林公园、怡胜园林、云汉大道绿化工程已全面展开,道路绿化、园林绿化已初具规模,绿树草地已成荫,生态景观已成型。据随行的北碚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当地无论是工业园区建设,还是城市新区建设,都坚持绿化先行,园林建设同步,绿化不达标,其它建设缓建。在农村建房,一律依山傍水,依湾就势,公路两边不建房,青山掩映着白墙黑瓦,绿树簇拥着村庄农舍,充分体现了山水和谐、乡村和谐、人居和谐。
印象三:栽树栽出了生态文明。在北碚区,我们感同身受了“都市花园、人文福地、宜居之城、两江新秀”的无穷魅力。近看,举目满眼春,移步皆是景;远望,缙云青山环抱,嘉陵秀水穿越;城中,推窗绿色簇拥,出门信步游园。让人真切体念了“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绝佳景致,无愧于国家园林城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区、国家生态示范区、“迪拜国际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的殊荣。在南川学习考察期间,城市大气精致,环境干净整洁,河水碧波荡漾,街景璀璨靓丽。所参观的半溪河综合整治工程,看到的是“水清、河畅、柳绿、街净、景美”,体念的是亲水、近水、赏水和人水和谐互动的美好景致。
印象四:栽树栽出了生态产业。在重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处处得以体现。北碚区明确了“建设森林城市,致富美丽乡村”的建设主题,充分突出中国花木之乡的优势,建成苗圃基地10.8万亩,苗木花卉产值达到6亿元,新建桂花、红豆杉、红叶李等7个苗圃,打造了静观苗圃、本勋园林、长荣园林等11个精品园,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苗木基地。南川区打造具有震撼性的景观林,形式香樟一片林、栗树一片山、桃花李花一片园、楠竹一片海的格局。各景观景点植造珍贵名木树种,搭配不同的花卉和彩叶植物,打造色彩斑斓、层林尽染的森林景观,已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生态旅游景点。
印象五:栽树栽出了生态文化。在重庆学习考察期间,无论是重庆市主城区,还是北碚、南川城区,或是县城、集镇、农村,无一条宣传标语,无一幅“过街红”,无一条政治口号,无一辆高音喇叭宣传车,无一块大型宣传碑牌,有的只是绿色经济、森林重庆建设的宣传,有的只是轰轰烈烈的建设场面,有的只是脚踏实地的建设速度和建设成就。我们考察组询问当地为何没有这样那样的宣传形式时,他们说“青山绿水好生态就是我们这里最好的宣传,不能让乱七八糟的碑牌破坏了好景致”。
二、值得汲取的成功经验
(一)创新造林理念,成功破解统筹建设难题。重庆始终坚持“开发致富之山,打造宜居之城”,全面推进城市、农村、通道、水系、苗木、长江绿化六大森林工程。在城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采取拆危建绿,拆墙现绿,见缝插绿,实施“推窗见绿”、“身边增林”、“我植一棵树,共建一片林”、“双十行动”等民生工程;在郊区,围绕“三林并举”、“四山围城”、“两江四岸”护绿、扩绿;在社区、学校、厂矿开展“森林八创”活动,初步构建起“森林进城”和“森林围城”的基本框架。在农村,围绕新村建设,以建生态带、致富带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木竹加工、苗木花卉、木本粮油、森林食品、木本药材六大优势产业,成片规模化地新建速丰林基地321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51万亩、花卉苗木基地30万亩,林业总产值达211亿元。
(二)创新投资机制,成功破解资金投入难题。一是整合资金投入。重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中央和市区县财政投入为引导,整合工程项目资金,搭建投资平台,争取金融支持,鼓励社会投入,基本形成了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社会支撑、农民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三年多来,累计投入资金402亿元,其中,社会投入达到133.3亿元。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对各种经济林、花卉苗圃建设等进行补助。二是实施以奖代补政策。荣昌县政府2009年出台奖补政策,对各乡镇在集镇及乡镇出入口栽植米径
(三)创新造林机制,成功破解造林绿化难题。一是在造林用地机制方面,重庆在农村采取合作造林、自发造林和整体流转等形式,落实工程建设用地;在城周、高速公路两侧、长江两岸等重要区域,推行“业主租地、政府补贴”和政府租地、局部征用等用地模式;在长江两岸提前实施退耕还林、“政府买单”租地等模式,较好解决了森林工程的用地难题。二是在造林绿化布局方面,在城市,栽大树、栽好树,社区公园、小游园和城市公园总面积达到70.8万亩,栽植
(四)创新监管机制,成功破解建设管理难题。在造林工程管理机制创新方面,丰富造林方式,采取人工造林与飞播造林相结合、工程造林与义务植树相结合、新造林与低效林改造相结合,全面加快造林进度,着力提升建设质量。造林严格执行“五制”,一是招投标制。对森林工程建设项目、种苗采购等实行公开招投标,保证工程造价透明、合理;二是业主制。业主垫资造林,验收合格后分期支付项目款,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三是种苗“一签两证”制。严格种苗质量合格标签、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管理,严把质量关和市场准入关,杜绝不合格种苗上山入地;四是全程监理制。聘请专人对工程进度、树种选择、种苗运输、整地栽植、造林质量密度、造林管护以及是否按作业设计施工,进行全程监督;五是验收制。监理人员对每道工序进行逐一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阶段建设,最后对造林数量、质量实行综合查验。对种苗实行“五制”,即种苗“一签两证”制度、种苗招投标制度、市外调苗准入制度、种苗最高限价制度和种苗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栽植下地的是好苗、大苗、优质苗。
三、主要启示
启示之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重庆能够完成三年栽植十年树的壮举,取决于市、区(县)、乡(镇)、村四级书记均把“森林重庆”建设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经济工程和智慧工程,下重手推进,下大力抓好。森林重庆建设充分印证了“党委政府重视程度决定工作推进力度,主要领导态度决定重大工程建设速度。”
启示之二:规划先行,科学布局。规划是灵魂,是龙头,规划的先进性决定造林的科学性,规划的高端性决定生态建设的系统性。重庆市编制了《森林重庆总体规划》和《长江两岸森林工程规划》,市林业、交通、水利、农业、园林、移民等部门和各区县根据《总体规划》制定了操作性强的子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城市、农村、通道、水系、长江两岸和苗圃基地等六大森林工程。
启示之三:制定法规,强力推进。2010年7月,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森林建设促进条例》,在造林用地、规划建设、保护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森林重庆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启示之四: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森林重庆”建设从规划到实施都强调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坚持做到了“三结合”、“三突出”,即: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突出乡土树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景观效益相结合,突出综合效益;群落构建与生态多样性相结合,突出生物多样性,保证物种、基因、景观的多样性发展,实现了乔、灌、草合理配置,生态、景观、富民有机统一。
启示之五:建管并重,严把质量。重庆市全面推行专业队伍造林,探索创新“带资入场,垫资造林,三验终验”的管理模式和“包栽、包活、包管护”一体化营林模式,大力推广“大窝大苗、足水足肥、客土植树”造林技术。对保存率达不到85%的,一律不计入造林实绩,并实行责任追究。全市森林工程建设质量优良,造林面积核实率和面积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
(政协学习考察组成员:王世汉、谢丛明、李章新、程春庭、王曙光、胡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