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关于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的调研报告
来源: 竹溪政协
发布时间: 2012-07-18

 


政协竹溪县委员会

关于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的

     

 

县政府:

    5月份以来,县政协组建专题调研组,就“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这一课题,相继组织召开了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调研座谈会,县老干部座谈会,县林业部门业内人士座谈会,派出考察组到重庆市学习考察“森林重庆”建设情况。通过多层次、宽范围的协商讨论,对“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的重大意义、现实基础、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建设路径、政策支撑、保障措施等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在调研座谈中,无论是县乡干部,还是基层群众,无论是在职人员,还是退休干部,大家一致赞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认为提法有新意、有创意,主旨有内涵、有深度,发展有旗帜、有方向,建设有重点、有目标。大家一致认为:

(一)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是县委、县政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竹溪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打造中国绿谷发展方略,是继“工农对接”发展思路之后,县委、县政府在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成果,是对竹溪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明确了竹溪未来发展方向、旗帜和目标。

()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是县委、县政府创造重大发展机遇,推动竹溪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是对秦巴山区片区扶贫开发、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以及竹房城镇带建设等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的积极策应,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空间,能够引领全县上下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打生态牌,建生态县,必将推动我县加速建设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西南“桥头堡”。

()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是县委、县政府凝聚人心、集聚民智、汇集民力的科学路径。打造中国绿谷为宏观与微观、生态与产业、林业与工业、绿色与人文、惠民与富民、宜居与宜业之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生态惠民、林业富民”的具体行动,是“造福当代、功在千秋”的一项伟业。

二、我县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的现实基础和主要不足

(一)现实基础

1、生态资源厚实,生态环境优美。我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水源保障区,全国林业百佳县和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林特资源十分丰富,被国家生物学泰斗吴征镒院士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生物的百科全书”。目前,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达到398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303.5万亩,森林总蓄积达到105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6.8%,居全省县市区前列。全县已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保护区、示范区4个,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各1个,省级“生态村”1个。

2、生态产业初具规模,生态经济明显增长。我县是秦巴山区农特产品名县,是全省名优绿茶出口基地和生态有机茶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茶叶名县”和“中国魔芋之乡”以及“中国黄连之乡”。2011年全县林业产业基地达到100万亩,林业产值近1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000多元。培植了龙王垭茶业集团、梅子贡茶食品开发公司、韩国银松生态食品公司、十堰天翔茧丝生化公司、湖北云浩药业公司等林特龙头加工企业20多家, 1家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列入省级龙头企业,6家列入市级龙头企业。

3、物种保护卓有成效,生态价值显著增加。我县地处大巴山脉中段北坡,植物具有东西渗透、南北兼容的特点,素有“绿色基因宝库”、“生物大观园”之称,被我国植物界视为秦巴山地植物区系核心,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县级全彩版植物志《竹溪植物志》和《竹溪植物志补编》,共收录竹溪县域的植物3600多种,在国内名列前茅。成功突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珙桐人工育苗和矮化技术,稀有濒危植物陕西羽叶报春、小勾儿茶和一级珍稀保护植物红豆杉人工栽培成功,并建立稳定的人工繁育基地。

4、生态政策叠加,建设前景广阔。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秦巴山区片区扶贫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堰纳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和竹房城镇带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为我县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谷竹高速等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为我县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西部控股、人福药业、武汉凯迪等一批上市公司入驻我县投资兴业,为我县打造中国绿谷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二)主要不足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统一。去年11月,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县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县委书记余春存和县长余世明分别就“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倡议和号召。半年多来,全县上下正在积极行动,大胆实践,全力投身到“打造中国绿谷、建设生态经济大县”中来。但是,目前,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有的对打造中国绿谷的提法缺乏理解或理解偏颇,有的对“为什么要打造中国绿谷、打造什么样的中国绿谷、怎样打造中国绿谷”还茫然无措,既没有引领建设的总体规划,也没有具体行动方案,有的还在等待观望、忙于栽几棵树,有的还在热衷于喊喊口号、做做样子,没有把县委、县政府的这一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大决策落到实处。

2、生态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我县虽然森林植被较高,但生态植被与周边县市同质化,生态特色并不凸显;生态产业、生态链条建设还刚刚起步,缺少“公司+农户+市场”的支柱型企业;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回馈机制还未形成,产业基地不能充分发挥效益,资源优势难以变为经济优势;林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带动力弱;生态旅游还没有形成气候,旅游景点、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建设才刚刚破题。

3、生态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森林火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年年都有大片的森林毁于火灾,而对森林火灾肇事者打击偏之以宽,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偏之以软,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森林火灾疏于防范;二是林木采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滥砍乱伐、滥采乱挖、批少伐多、批劣伐优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黄杨木等珍贵林木的偷砍盗伐还没杜绝;三是古树名木缺乏有效保护。红豆杉、珙桐、楠木、银杏等稀有树种砍伐、买卖、转让、移植现象仍然存在,对紫荆、金蛋子、云母等树兜的滥采滥挖屡禁不止;四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损害较大。小水电开发使南部山区河断流、鱼断种。有的工程建设开山辟石,围山造地,破坏植被,也没有建立生态恢复补偿机制;五是私设电网狩猎有禁无止。在私设电网狩猎密集的乡镇、村,麂子、野兔等野生动物已难见踪迹,猕猴、锦鸡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遭到了捕猎。

4、科技兴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县造林缺乏统一规划,存在重复栽植、前栽后毁、前栽后挖现象;沿袭大轰大嗡的造林方式,造林质量低,苗木成活率低,重造林轻管理,年年造林不见林;林业科技投入十分低,科技人才相当匮乏,目前林业科技对竹溪林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不足10%;以前以乡镇为单位建设的万亩漆场、万亩油茶、万亩油桐,由于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条、稳定的技术服务和可靠的政策支撑而半途而废、中途夭折。

   三、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的基本思路、总体构想、主要构架及建设目标

(一)基本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速建设五大体系(生态环保体系、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绿色设施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体系),全力打造“四谷”(绿色之谷、产业之谷、养生之谷、人文之谷),着力构建“千里林海、万里绿谷”,努力实现“全省生态经济大县”建设目标。

(二)总体构想:突出“一线一心”(以过境省道为主线,建设城乡一体化生态景观示范片;以县城为中心,建设绿色边贸山水园林城)打造“一轴两带”(以汇湾河为中轴,打造南部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和北部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产业带)构建“一圈三翼”(以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鄂坪库区和偏头山森林公园3个生态景区为扇翼支点,构建县域生态文化旅游圈,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建设“一主四区”(以茶叶支柱产业为主导,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森林食品培育区、汉江流域速生丰产林培育区、秦巴山区木本油料林发展区、鄂西北生态质能源开发区)

(三)建设路径:按照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生产生活低碳化、民居与环境生态化的“四化”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和谐的生态文化,发展高效低耗的生态产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区域,促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工业绿色低碳,生态旅游方兴未艾,生态城镇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广泛传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文效益的全面共赢。

(四)主要构架:着力打造“四谷”,建设生态经济大县。

一是着力打造绿色之谷。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循环发展、绿色竹溪”理念,坚持生态林、景观林、经济林建设“三林并重”,坚持不懈地抓好植树造林、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河滩绿化、荒山治理、产业基地、森林景观、大田育苗工作,着力构建一批生态景观、生态小区、生态街区、生态村落、生态乡镇等生态细胞工程,全力抓好“身边增绿、城镇带沿线植绿、荒山造绿、林地见缝插绿、庭院添绿、沿途裸岩栽植爬山虎披绿”为主的“增绿”工程,在全县深入开展争创“绿色乡镇”、“绿色家园”、“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庭院”活动,逐步实现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山地森林化,城镇园林化,充分展示竹溪的自然之美、绿色之美、生态之美。

二是着力打造产业之谷。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坚持造绿与富民相统一,生态与经济相协调,做到绿色与产业结合,生态与经济结合,开发与利用结合,庭院与板块结合,造林与育苗结合,着力把竹溪建成“山上绿色植物园、沿线休闲景观园、田间特色产业园、居家生态示范园”的大美竹溪;坚持围绕绿色抓产业,依托产业兴工业,振兴产业富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基地、绿色产业、绿色工业、绿色物流、绿色旅游,创造绿色叠加的生态经济效益;抓住国家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发展壮大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建材等四大工业体系;发挥林业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林业基地、林下产业、龙头企业、生态观光、森林旅游,着力构建“产业发达、环境优良、环保节能、富民强县”的生态经济体系,让生态经济成为竹溪未来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和兴奋点。

三是着力打造养生之谷。立足我县生态资源禀赋,以“秦楚边关、中国绿心”为主题,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根本,以“游世外桃源,观森林美景,吸天然氧吧,品竹溪美食,给生命加油”为主打品牌,深度开发生态养生、避世休闲、疗养度假、回归自然、超越时空等绿色旅游产品,丰富和完善适合于不同层次游客度假养生娱乐的服务设施,让游人体验感悟千里林海风光、世外桃源景色、古朴民俗风情为一体的原生态旅游魅力,使竹溪成为忙碌人士向往的“休闲天堂”,创业人士向往的“适业高地”,成功人士向往的“养生胜地”。

四是着力打造人文之谷。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绿色为生命、以人文为特色”的建设理念,深度挖掘我县生态文化历史底蕴和丰富内涵,以古村、古寨、古祠堂、古建筑、古民居、古桥、古树、古戏、古人为根基,全力做好生态文化整理、包装、推介工作。注重生态文化品牌建设,全力打响吴征镒院士评价我县“动植物的基因库、生物的百科全书”这块金子招牌,擦亮“山二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品牌,唱响向坝民歌。立足我县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加紧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生态文化建筑:植物博览园、生态博物馆、生态文化馆、生态图书馆、生态文物馆等基础性文化设施,使其成为我县弘扬宣传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平台。重视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扶持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形成竹溪生态文化对外整体性宣传效应,从根本上解决外界对竹溪生态文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向。

(五)建设目标:2015年,完成“三百”建设目标(建成百万亩绿色珍稀植物园,让竹溪成为秦巴山区生态建设引领区;建成百万亩绿色生态产业基地,让竹溪成为十堰农产品生产的核心区;建百亿绿色工业经济带,让竹溪成为鄂渝陕毗邻地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把竹溪建成秦巴腹地的重要生态屏障,成为“一江清水送北京”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让竹溪成为十堰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核心区。到2020年,实现“四高”建设目标(建成具有高标准的森林生态体系,高效益的林业产业体系,高水平的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高规格的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让竹溪成为鄂渝陕毗邻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旗舰”。

四、对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的建议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全县上下应牢固树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观念,始终不渝的坚持“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工作方略不动摇,牢固树立保护好自然生态就是保护好发展、保护好生产力、保护好未来的理念,把培植生态、守住绿色提升到提振竹溪形象、发展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的高度来统筹推进,让每个人都明白“竹溪的根基是山,重点是林,特色是生态,前途是中国绿谷,目标是生态经济大县”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想,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整个竹溪都划定为自然保护区,实行“十个严禁”(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从事一切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乱砍滥伐林木和搬竹笋、砍竹子等活动;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采挖树蔸、花卉、中药材等一切植物资源;严禁随意破坏树木、花卉、景观、景点、河流、泉水、古建筑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采用各种狩猎工具捕杀野生动物行为;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各类自然和人工标示牌、碑、石、树等警示标志物;严禁随意开山采石;严禁违法开采矿产资源;严禁破坏古村、古寨、古祠堂、古建筑、古桥、古树、古文物;严禁乱扔滥倒生产生活垃圾。)切实保护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景一石,把青山绿水、美景蓝天留给子孙后代。

(二)科学制定总体建设规划。规划是基础,规划是灵魂。一是规划要体现高端性。打造“国字号”的绿谷,要舍得花钱做一个高起点的规划,至少要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或两院院士来做。要让权威部门和人士来说话,来造势;二是规划要体现系统性。规划应对我县森林建设、生态景观、产业布局、品牌创建、城镇建设、市场体系、绿色旅游等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规划;三是规划要体现出统筹性。既要制定《打造中国绿谷总体规划》,县林业、交通、水务、农业、住建、环保等部门也要根据《总体规划》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子规划和实施方案;四是规划要体现出权威性。应制定出台《竹溪县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工作条例》,在造林用地、规划建设、保护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打造中国绿谷这项伟业一幅蓝图画到底。

(三)实施生态移民,适度扩大林场规模。建议扩大国有林场发展空间,将乡镇与国有林场相邻的地广人稀、不便管理的边远村组划归国有林场,推动造林、营林、管林向林场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同时,对地处偏僻、居住分散、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农户,整合相关扶贫搬迁政策,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既解决绿化“天窗”问题,又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四)不断提高科学造林水平。一是造林要造出竹溪特色。县林业部门要加大造林绿化规划力度,把规划做到乡镇、村组、地块,逐块鉴定、选择适宜树种,做到适宜树则树,宜林则林,宜藤则藤,宜花则花,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造林。在林种选择上,坚持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突出乡土树种,突出生物多样性,保证物种、基因、景观的多样性发展,实现乔、灌、草合理配置,尤其是要加大珙桐、红豆杉、陕西羽叶报春和小勾儿茶等珍稀树种的人工繁育、大田栽植、普及推广力度;二是造林要造出竹溪文化。要把造林绿化与发展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建设生态景观与培植生态旅游亮点相结合,把林场作为重点进行培植,大力优化林种结构,凸显竹溪植被特色,植一山树,造一处景,建一条旅游线路;三是造林要造出竹溪历史。竹溪的发展史本来就是一部林业发展光辉史,国家林业百佳县、造林绿化先进县、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名县、“竹溪人精神”等都是林业发展的生动写照。那么,打造中国绿谷,建议续写“三年栽植十年的树木”、“三年绿化十年的荒山”、“三年建成十年的绿色产业”的新的历史篇章;四是造林要造出竹溪精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县坚持造林绿化、消灭荒山而衍生出的“竹溪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竹溪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打造中国绿谷,使命更光荣,责任更神圣,任务更艰巨,更需要有新的精神、新的担当。结合全县林业发展现况,积极探索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新机制,鼓励民营企业、造林大户和干部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返租承包、转让租赁等形式参与造林绿化,明晰权属,确保林木栽得上、能成活、保得住、长得好;大胆探索推行“专业造林、业主管护、承包管护、集中管护”的管护模式,实行造管一体、责权一致,做到包栽植、包管护、包存活、包绿化,确保栽植一棵、成活一棵,造林一片、成林一片。

(五)着力构建四大生态产业带,加速建设生态经济大县。一是构建中东部绿色产业集聚带。按照“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总体产业布局,抢抓十堰市委、市政府实施“四百”工程建设机遇,大力发展茶叶、核桃、油茶、油桐、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全县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突破100万亩,让茶(茶叶)、药(中药材)、果(核桃)、油(油茶)、米(贡米)、竹(竹子)、花(花卉)、蚕(桑蚕)成为老百姓新的“摇钱树”;二是构建竹房城镇带绿色工业集聚带。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按照“公司+基地+科研+农户+市场”的发展思路,把培植壮大林特龙头企业作为打造中国绿谷新的战略支点,在扩能改造、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品牌创建、市场开拓、企业文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逐步形成以水电、生物质能源、太阳能为主的新型能源工业,以茶叶、魔芋、茶食品、豆制品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黄姜皂素、中药饮片等为主的医药化工产业;三是构建原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带。内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之力,外依西安三峡武当山黄金旅游线之势,以“一山(偏头山)一垭(关垭)一峡(十八里长峡)一岭(鸡心岭)二库(潘口、鄂坪库区)”为主要节点,构建一个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的绿色循环旅游走廊,让外地游客来我县看美景、观林海、住木屋、品贡茶、吃贡米、尝佳肴、吸氧吧、唱民歌,使我县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撑点。四是构建鄂西北生态物流集聚带。以县城为中心,以大明现代物流园为主体,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餐饮、仓储、集装、运输等现代服务业,让竹溪成为鄂渝陕西毗邻地区绿色农产品的加工、交易、集散中心。

(六)全力抓好核心区域建设。按照“全面规划、高点定位、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确定中国绿谷核心建设区域,积聚资金和力量,率先建设成为核心示范区。一是以竹房城镇带沿线乡镇为核心,建设305省道沿线生态产业率先发展核心示范区。这个区域以水坪镇大石门、蒋家堰镇敖家坝等片区建设为依托,以工业园区和物流园为平台,建成生态景观示范区、“三贡”(贡茶、贡木、贡米)核心区、绿色产业集聚区、绿化长廊先行区、城乡一体引领区;二是以中国自然国心——鸡心岭为核心,建设南部山区原生态旅游核心示范区。这个区以十八里长峡、鸡心岭、桃花真源为主要节点,着力建成珍稀动植物集中展示区、休闲养生度假核心区、原生态民歌演绎区;三是以潘口、鄂坪库区为核心,建设中东部特色产业开发核心示范区。这个区以山水景观、生态景观、人文景观、产业景观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竹、林、果、茶、花、草相辉映的绿色新村,培植一批茶叶、药材、干果、魔芋等产业新村,新建一批特色鲜明的观景台、品茶亭、观光园,打造一批亲水、近水、赏水景观,努力实现 建设一处电站、打造一道风景、留下一笔财富、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

(七)建立完善统筹推进机制。一是建立多层次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原则,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整合工程项目资金,搭建投资融资平台,争取金融支持,鼓励社会投入,逐步形成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社会支撑、农民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对各种经济林、花卉苗圃建设、业主造林、造林大户等进行以奖代补,对核心区建设进行补助。二是建立绿色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健全打造中国绿谷目标任务考核、奖惩机制,将建设目标任务列为各乡镇、各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指标,调整考核指挥棒,充分发挥乡镇和部门在打造中国绿谷中谋发展、抓项目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建立自育苗工作新机制。采取订单育苗、保护价收购的办法,鼓励和支持群众、民营业主投入苗圃建设,构建以县中心苗圃为主导、乡镇育苗基地为主体、林业育苗大户为依托的种苗网络,切实解决外购苗木品种同化、价格偏高、成活率较低的问题。尤其要加大常绿树种、特色树种、珍稀树种的自育苗木力度,确保我县造林绿化苗木自给率达到60%以上。四是建立生态恢复补偿机制。所有工程建设实行生态承诺制度,坚持谁开发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林木采伐坚持做到砍一栽一,偷(伐)一栽十;对森林火灾实行严管重罚,做到谁肇事谁受罚,谁烧毁谁补栽。

(八)切实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中国绿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来呼吁、来参与、来支持、来建设、来服务。一是抓好大教育。加大对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生态文化教育,将生态文化的内容列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范畴,纳入县委党校理论学习超市课程,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生态文化意识,自觉践行生态文化理念,让每位公民都成为生态竹溪的建设者、生态理念的倡导者、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打造中国绿谷的浓厚氛围;二是策划大宣传。以大气魄、大手笔策划、组织好对外宣传活动,适时邀请国家级、省级新闻媒体知名记者走进绿色竹溪采风、报道,推出大型、系列力作。县内媒体要拿出重要版面,开辟“打造中国绿谷”专题报道,深度挖掘全县好典型、好经验、好作法;三是营造大氛围。充分利用县内新闻媒体、培训资源、公共阵地,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宣教、培训、论坛、展出活动,广泛开展“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系列征文、文艺创作、摄影展、书画展、绘画展、文艺汇演活动,在全县各个层面营造出“人人知晓、参与、支持中国绿谷”的浓厚氛围;四是形成大效应。要通过宣传引导,在全县形成建设中国绿谷的强大磁场,激励各乡镇、各部门真抓实干,争先进位,争当“旗手”。

 

 

 

 

政协竹溪县委员会

一二年七月三


打印 | 关闭 | 收藏
主办单位:政协竹溪县委员会 电话:0719-2726195
技术支持: 十堰政府网 鄂ICP备05004607号 鄂公网安备 4203240200011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324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