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调研组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简称“三品一标”)既是建设“绿色产业引领区”的未来方向,也是“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打造“省级物流集散地”的基础工作,应下大功夫抓紧抓好。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三品一标”的要求,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逐步建立了以基地为依托、以园区为平台、以品牌为先导、以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形成了品牌、企业、基地、园区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一)建成了一批农特产业基地。2012年底,全县已建有茶叶、魔芋、中药材、核桃、黄姜、贡米、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基地60万亩,特色产业总收入达到15亿元,农民人平从农特产业中获取收入1000多元。
(二)认证了一批“三品一标”品牌。全县已建立茶叶、黄姜、魔芋等专业研究所7个,成立各类产业建设专业合作社33个。22个产品取得“三品一标”认证,其中: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6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9个农产品获得有机转换认证;龙峰茶、贡米2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三)带动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三品一标”产品的运用,使茶叶、贡米、高山食品等农产品得以进超入市,打开市场,促成龙王垭、梅子贡、益友、三元、双竹、顺溪等品牌成为湖北名牌产品,14家企业依托“三品一标”认证成为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龙王垭茶业集团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知不够到位。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员和农产品经营者管理者不知“三品一标”为何物,更谈不上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识有多高。
(二)执行标准不够严格。目前,我县除茶叶生产、畜牧养殖、贡米生产有标准化生产规范外,其他产业还没有行业生产规范,农民不知道按什么标准种植,企业不知道按什么规范生产。已有的“三品一标”产品规范,在实际生产中也没有严格执行。
(三)品牌开发利用不够。我县品牌建设存在重申报轻创建、重拿牌轻利用、重眼前轻保护、重开发认证轻证后监管的现象,对申报的产品标识市场利用和产品推广不够,没有充分形成品牌拉动效应。品牌有名,生产数量小、批量小,没有形成大批量和大效益,政府每年重奖的“三品一标”品牌没有形成经济发展“红利”。
三、建议意见
鉴于我县“三品一标”产业发展实际,建议按照“正源头、抓结合、创品牌、严监管、搭平台、强龙头、重激励、立公信”的思路,坚持把标准化种养落实在基地上,把质量监督落实在经营上,把品牌带动落实在规模上,把政策激励落实在链条上,把提质增效落实在服务上,推动“三品一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一)正源头。按照“优质、专用、特色、生态、安全”的要求,采取强力的措施,推进农产品生产逐步不使用化肥,畜牧养殖不使用激素,让我县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大力推广“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对获证企业的内检员、技术人员、种植大户的培训力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推行基地投入品“统一购买、统一使用”的管理模式,督促“三品”获证企业加强“三品一标”生产管理,推行企业生产有规程、有记录、有追溯平台、有承诺、有内检员的“五有”建设,加强企业自律,落实企业责任。
(二)抓结合。按照“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特色产业布局,推行“数乡一业、一业一品”,提升基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水平。坚持把“三品一标”认证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与标准化生产基地结合、与特色农业基地结合、与果菜振兴规划结合,形成优质粮食、标准畜禽、特色水产、生态林业、名优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三品一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创品牌。围绕“创一个名牌,兴一个企业,带一个行业,活一方经济”的目标,创名牌、树形象、兴产业。依托龙王垭茶业集团等骨干企业,重点培育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扩大竹溪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在品牌资源整合上,应充分利用“中国有机绿茶之乡”的品牌,支持龙王垭茶业集团和梅子贡茶业公司整合全县茶叶资源,打响“龙王垭”和“梅子贡”湖北著名商标品牌;深度利用“竹溪贡米”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殊荣,支持三元米业和益友粮贸携手共建贡米基地,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形成贡米系列化生产。
(四)严监管。推行“三品一标”获证企业承诺制,加强自查、年检、专项抽检制度,加大产品质量检测力度;推行市场跟踪监察、举报投诉制度,对在执法检查和产品质量抽检中判断不符合“三品一标”要求的,一律坚决淘汰出局,并在媒体上进行公告;县质监、工商部门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五)搭平台。着力抓好工农对接、贷款融资、项目申报、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为主的五大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工农对接”,坚持“依托农业办企业、牵手农民办工业、工农对接兴产业”,使工业园区成为农民、农业、工业、市场相互融合和对接的平台。坚持以培植农业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园为抓手,建设“双百工程”(百亿农业工业园、百万亩特色板块基地),把竹溪工业园区培育成科技含量较高、功能基本完备、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园区。
(六)强龙头。实践充分证明,龙头强则产业强,企业壮则链条长。建议政府集中财力,重点倾斜支持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其上数量、上规模、上档次。建议从政策扶持、原料生产、贷款融资、财政贴息、项目申报、环境治理、劳动用工等方面做好服务,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七)重激励。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支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品牌开发政策,设立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县级专项经费和“三品一标”品牌开发基金,从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培训、检测、推广、认证、监管五个方面予以资金支持与补贴,切实解决农户与企业办不好的五个薄弱环节。
(八)立公信。一是实行公开承诺制。获证企业通过媒体公开“三品一标”产业生产标准、行业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标准,实现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社会参与和监督,促进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同和信任;二是实行质量安全追溯制。探索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以包装标志为载体,通过规范生产记录和严格落实标准化生产,实现从农田到市场全程可追溯控制;三是实行产品预警防范制。突出抓好企业基地组织管理体系、无公害标准化技术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和企业自检自律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构建县、乡、企业、市场全覆盖的监管网络,提高竹溪农产品信誉度、美誉度和满意度。
(县政协调研组成员:王世汉、郭承平、梁修华、沈康明、李章新、王大材)
二0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