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关于我县生态文化旅游融入鄂渝陕文化旅游圈的思考
来源: 竹溪政协
发布时间: 2012-05-10
发布者: 县政协委员杨振辉
      前言:本人在过去几年为茶叶品牌建设收集茶叶历史文化资料时,也收集到了一些竹溪佛教文化资料.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本人冒昧对竹溪旅游业的开发作了一些了解和思考,我不是从事旅游工作的,也不是研究佛教文化的,由于学识所限,提出问题和建议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权作抛砖引玉之用。现将拙见整理成文,仅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个课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部署。县委、政府也提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主要内涵是:以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灵魂、以发达的旅游产业为引擎,推动圈内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整体开发、互利共赢,构建崛起支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竹溪在区域上说是“大鄂西”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思考竹溪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规划时,只局限于一峡一崖一库一山,竹溪县这个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条线上可以四舍五入的点,可能舍去!峡谷、山水、森林,在大巴山地区和十堰地区,并非竹溪独有,“秘、纯、野、绿”是周边山区县自然景观的共同特点。如果竹溪的旅游仅仅在“秘、纯、野、绿”上做文章,竹溪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也仅仅只是一个平淡的过境观光点。 
      嵩山、武当山人潮如涌,且长久不衰,仅仅是人们观光嵩山、武当山的自然景观吗?我想更多的人是投佛家、道家文化而去。旅游胜地如果缺少了文化内涵,即使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良好,也会逊色不少,甚至不成为文化旅游名胜。只有坚实的搭起文化台,才唱出有声有色的经济戏来。旅游经济的建设,只有借助文化内涵才能更具魅力、更具生命力。竹溪旅游事业要图谋发展,就要解放思想,深深挖掘与开发、建设,竹溪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联,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既厚重又有亮点,有生态文化旅游生命力、吸引力的文化与自然紧密结合的旅游事业。在思路上要把“小休闲”转为“大旅游”。既要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接,更要主动与渝、陕生态文化旅游规划对接,从而达到突出大特色,融入大循环,带来大发展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竹溪这个点成为鄂西乃至在鄂、渝、陕三省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明珠。 
      二、佛教文化是竹溪进入鄂渝陕文化旅游圈的着力点 
      现在,十堰地区旅游是以道教文化为基础,竹山旅游是以女娲的神仙文化为基础。竹溪旅游以什么文化为基础?本人认为竹溪进入鄂渝陕文化旅游圈的文化基础应是佛教文化。 
     儒、佛、道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经过了两千余年的历史,今天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宗教,完全取代了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而成为中国信徒最多的主流教派,佛教徒众多。中国佛教起于汉,盛于唐,古长安曾是北传佛教的翻译和传播中心。竹溪处于西北至中南要道,是佛教文化由西北向中南传播的必经之地,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较早的承接与传播地,也是鄂西北乃至中南的佛教圣地。 
      公元665年,龙象和尚在竹溪县蒋家堰镇小河口创建莲花寺,后经明、清扩建,改名为“莲花禅林”。此后,竹溪相继兴建了晋济寺、青山寺、大觉寺、独松寺,白云寺、尼姑洞、禅定寺、观音阁等数十处寺庙。其中,蒋家堰镇河口的莲花寺、水坪镇黄龙的白云寺、水坪镇换香的独松寺,县河镇青山的青山寺,被称为“四大名寺”。唐时莲花寺就有僧众百余人、建筑物300多间、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关资料称莲花寺寺院建筑选型美观雄伟,环境取材和培植艺术非凡。骆驼龙凤呈祥,形兽逼真,飞檐、斗拱、花格、彩绘壁画巧夺天工。莲花寺自唐建成便寺名远播,“云水高僧皆投入寺”,为鄂西北、陕南的佛教圣地。同时,该寺又地处鄂陕交界之地,也成为鄂陕两地交住大事的会商之处。同治元年,此寺被太平军烧毁,后由山谷和尚重建于瓦砾之场。重建后的寺院雄伟杰特,超于旧建。游客、香客络绎不绝,甚为繁荣。1944年,日军侵入老河口,老河口流亡学生流亡到竹溪,住在莲花寺。因学生不慎,寺被烧毁。在中国佛教界一直把竹溪莲花寺尊称为名寺,在佛教界一直保存着“祗树园林,慧日照临慈荫远;莲花寺中,清风吹拂妙香多”、“花雨缤纷,绕画屏而点缀;慈云缥缈,傍锆轴以来临” 莲花寺的楹联。由此可看出竹溪莲花寺在佛教界寺庙中的地位。 
       说竹溪是鄂西北乃至中南的佛教圣地,是有依据的:在中国佛教近代历史上,从竹溪莲花寺和观音阁,走出了两位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的有重大影响的佛祖与高僧大德。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1861~1940年),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邰阳赵陈村人。清光绪七年(1881),印光二十一岁,到湖北省竹溪莲花寺充照客时,一日帮忙晾宋体经书,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即是当生成就、了脱生死之要道。由此终生以专修法门为是,并终成正果。光绪十九年,印光大师至普陀,定居法雨寺,深入经藏三十有年。其间往来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讲经说法,同时写下了大量宣扬净土的文章。1937年移居灵岩,开办净土道场。1904年农历11月4号在苏州灵岩山寺坐化圆寂归真,享年八十岁。大师圆寂后,其僧徒弟子在山上为大师举行了茶毗,并捡得灵骨及五色舍利珠百余颗,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一千余粒。大师圆寂后,重庆、西安、武汉、上海、南京、桂林、广西、成都、昆明、杭州、泉州、天津、北京及新加坡、菲律宾佛教团体均开追悼法会,追念印光大师。现在苏州灵岩建有印光大师全身舍利塔,大殿内供奉着印祖灵塔。在浙江省舟山市法雨禅寺,建有印光法师纪念堂。印光法师对我国近代佛学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我国近代佛学史上的一代巨擘,被人尊为“近代净宗之泰斗”,“我国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是中国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弘一大师李叔同最崇拜的高僧。重庆、西安、武汉、上海、南京、桂林、广西、成都、昆明、杭州、泉州、天津、北京、香港、台湾及新加坡、菲律宾、日本均有印光大师弟子,许多过去的弟子现在己是中国和东南亚的高僧大德。现在用网络“谷歌”搜索有关印光大师信息高达40万条,足以说明印光大师现代影响力。印光大师的一些传奇故事均与竹溪有关。 
      ----世界“僧王”悟明法师(1912—)河南商水人。俗姓李,名林泉,号俊英。法名仁恩。14岁于湖北竹溪观音阁披剃,礼能静长老为师。20岁于湖北汉阳归元寺受具足戒。曾任上海留云寺知客、监院,法云寺、接引寺、江宁云居禅寺等住持。1949年进入台湾,任台北十普寺暨观音山凌云寺监院。1959年创建护国大悲院,1960年创建海明禅寺,亲任开山住持。1963年曾应邀赴美弘法8个月,感化中西人士皈依三宝300余人。回到台湾后创办海明佛学院,培育青年弘法人才。1976年任玄奘寺住持。曾任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多年。著作有《仁恩梦存》、《美游心影》及《从人文主义论涅槃境界》等专集。悟明法师以佛佗之心,一惯施粥济民,建寺弘法,捐资助学,爱国促统,在海峡两岸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98年9月,以悟明长老为名誉团长、了中法师为团长的台湾“玄奘三藏法师舍利奉迎团”一行198人来北京访问,赵朴初会长在人民大会堂设素宴款待奉迎团一行。2008年4月19日在台北举行“和统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被誉为世界“僧王”的九十九岁高龄的悟明法师不顾年迈体弱,坚持亲临现场祝贺大会的召开,令与会者非常感动,引起轰动。 
      竹溪县能出现在近代佛教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佛祖与大师,与竹溪自然生态是有密切关联的。佛教的创立,最初并没有寺院,因为森林能帮助修道者达到身心的宁静,易于耕植智慧的种子,森林成为出家人修持苦行,锤炼思想,精勤修道的场所。竹溪茂林修竹自然成为佛祖大德修道养智的圣地。同时,佛教自汉朝传入我国以来便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们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两者密切相关。佛教僧徒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立下了不世之功。竹溪茶有实据可查源于唐朝,而唐朝是佛教盛兴时期,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从梅子贡的传说到竹溪佛教文化历史起源,足可以证明竹溪茶叶文化是由唐朝随佛而来。当了十年童僧、受过佛戒曾被赐与法号的佛门弟子,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在记载茶事时,把竹溪列于茶叶产区之一。所以说竹溪茶因佛而至,竹溪茶也能因佛盛而大做文章。 
        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中的一种,是指以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佛教徒的求法、参学、朝圣,现代各国佛教团体之间的交流,还包括非佛教徒以佛教文化载体为对象的求知、研究、审美等旅游。竹溪的佛教文化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它的开发与利用不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也包含着巨大的商机。 
      普陀山以供奉中国第一佛——观世音菩萨而闻名于世,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日韩及东南亚佛教黄金纽带的连结点。佛国仙境的观音文化、宗教寺观的园林建筑艺术、神像碑刻的历史神韵,是普陀山佛教旅游的特色。 
      武当以供奉的是明朝隐士——张三丰,而信奉的是大道自然的理念。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一道独特的特色。 
       竹溪如能挖掘以中国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师为代表的佛教文化资源,便可开发出与佛教文化相融的生态环境与茶文化旅游特色。 
      竹溪具有旅游战略集成优势和地缘优势,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与陕西、重庆旅游景区的交汇点与交通中枢。陕西是中国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重庆是佛教文化重地,两地均把佛教文化旅游作为重点规划,竹溪既然是鄂、渝、陕交界地区,又有可开发的能与渝、陕佛教文化相关联的文化资源,同时又有渝、陕交界处最大且与佛教文化有紧密关系的茶叶产业,开发竹溪佛教文化资源,让佛教文化与竹溪旅游及特色产业共同发展,是发展竹溪经济的新路子。况且佛教文化旅游业在鄂西北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势必会成鄂西北旅游一个有特色的新亮点。我们在注重竹溪佛文化的同时,也应注重道教竹溪文化挖掘,竹溪道教文化始于汉代,源于武当。竹溪是道教文化西进的传播地。竹溪偏头山相传为“北帝飞升之处”,修建有真式帝君庙,古有独松寺、隐真洞、老君观等。 
       我认为竹溪如能唱好这出戏,不仅能赋予竹溪山水深厚的文化因子,而且能使竹溪生态文化旅游事业深度融入鄂西和渝、陕生态文化旅游圈,成为鄂渝陕生态文化旅游连结点和鄂渝陕旅游过境复合地;成为国内外佛、道教徒北上、西进、南下的求法、参学、朝圣、寻师朝祖的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与纽带。 
      三、对竹溪旅游事业的几点建议 
      (一) 竹溪旅游事业要有文化特色定位。本人认为竹溪旅游开发的基本定位应当是:以佛教文化为着力点,打造“印光净土宗第十三祖道场”,形成鄂西北独具特色的旅游事业。同时,借助佛、道教文化开发竹溪生态、茶文化旅游产业,进而带动绿色食品和各种旅游纪念品产业化生产。竹溪旅游品牌应是:佛??茶?山?林?水文化生态旅游。 
      (二)应组建工作专班,挖掘竹溪佛、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应成立佛教协会专事竹溪佛教文化研究,可以请国家佛教协会和省市佛教协会,开展竹溪佛教文化研究,借机造势,扩大影响;邀请印光大师弟子,悟明法师本人及弟子到竹溪考查,开展佛事活动等,扩大对竹溪佛教文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聘请高端佛、道教历史文化专家对竹溪佛、道教文化进行挖掘,把竹溪山、林、水、茶系统地、更有规划地与佛、道教历史文化资源连接起来,让佛、道教文化赋于竹溪山、林、水、茶的“灵性”。 
      (三)把恢复建设莲花寺、观音阁等名寺及道观作为开发竹溪佛、道教文化旅游的重点,予以规划。按照佛家仪规布局,供奉印光大师,如有可能还可供奉印光大师佛舍利,建设鄂西北佛教生态文化观光朝圣区。同时,以佛教文化为特征,加快开发旅游商品,加强有机礼品茶、瓦沧玉工艺品、豆制品等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举办佛教文化旅游节、佛教茶文化艺术节和举办佛教经、律、论讲法等佛事活动,吸引海内外佛教信众和游客来观光朝圣,形成具有竹溪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 
    (2)《中国佛教史》作者:蒋维乔著 
    (3)《竹溪县志》 
    (4)《佛教楹联集萃》 
    (5)《湖北名寺名联欣赏》 
    (6)《印光大师专集》 
    (7)《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 
    (8)《悟明法师》 
   (9)《佛教与中国茶文化》 
   (10)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南旅游产业突破发展规划纲要》 
   (11)《重庆市关于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12)《巫溪县旅游发展规划》 
    (13)《台湾佛教与中国大陆佛教密切相联》 
    (14)《竹溪文史资料》第三辑 
 
打印 | 关闭 | 收藏
主办单位:政协竹溪县委员会 电话:0719-2726195
技术支持: 十堰政府网 鄂ICP备05004607号 鄂公网安备 4203240200011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324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