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卢家大院,鄂西北的两百年大宅门
来源: 竹溪政协
发布时间: 2018-06-21
发布者: 阚韶辉

位于竹溪县蒋家堰镇的卢家大院,占地约万余平方,属于三进五井的厅井式乡村四合院建筑,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建成,迄今已逾220年。它蕴涵丰富的传统文化,见证了鄂西北一个移民家族的兴衰历史和文化传承。

 

万余平方的清代宅院

  卢家大院,见证了两百多年的历史沧桑,记录了鄂西北竹溪一个移民家族的兴衰变迁。如今的它,一身萧索,低眉垂首地躲了起来。

  这是一座怎样的院落呢?卢家大院俗称卢家老院子,位于今日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新生村三组,坐东朝西,地处346国道西面一山梁(俗称卢家梁)之上。这座占地约万余平方的规模宏大的院落,从整体外形看,为国字形的民居大宅院;论建筑样式,属于三进五井的厅井式乡村四合院建筑。该院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建成,迄今已逾220年。

  从2012年重修的《卢氏宗谱》里的图片及文字介绍中,可看出,卢家大院的院门,颇具气势与特色,为三台阶八字门楼,门台高敞厚重,门楼重檐翘角;跨过门楼,步入甬道,为一进院,甬道两侧各有一天井院;再穿过一道门厅,入二进天井院,是为正院,该院的北上房为正厅;正院南端,东西两侧各有一通道,深入进去,即为三进院,各有一口天井院。

  各处天井院的北厅,为正堂,两侧分别为庭房、厢房、耳房。整个大院,青瓦铺顶,青砖筑墙,石板铺路。各天井院的外墙四角,马头墙高展,翘檐如翼。外墙檐下滴水落地处,皆用小鹅卵石铺垫,水滴不穿,至今完好。大院四周,围以砖石砌就的三米多高的高墙——据说历史上多次起到了防御匪患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乡村民居大宅院。

  外部封闭,内部则因规制庞大,各处天井院又有走廊衔接,故院院通达,屋屋贯连。卢氏后人回忆,在老院辉煌时期,无论四季和晴雨,卢氏宗族人众在院内举办婚丧娶嫁等多达数百人的庆典活动,能做到往来不拥挤、走路不湿脚。

  这样的一座清代民居大宅院,至今不为人知,躲在世人的视线之外。其实,相对于附近的莲花寺、敖宗祠等历史古建筑,卢家大院是220年间秦巴山乡的人间烟火,是鄂西北竹溪乡民日常生活的历史遗留和现实呈现。

 

细部透露传统的内蕴

  时间如水,漫过卢家大院,220余年的沧桑,令它老迈残旧,它依然在原处顽强地守望。2018年的正月初三,在蒋家堰镇小河口(新生村),我在父亲的引领下,跨过346国道,踱步往南,上一道小山梁,再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视线投向东面的一道坡梁,就看到了卢家大院的八字门楼。

  门楼前,有参天古槐树、银杏树数株,见证走过卢家大院的漫长时间和无数悲喜故事。那门楼,在高低错落的一片农家院及新楼房的簇拥之中,显得衰败萎缩,却隐然有高古之气。门楼上的匾额,斑驳漫漶,无法辨认字迹。《卢氏家谱》内,有一张昔日卢大院大门的照片,显现那匾额上书写有“山环水绕”四个大字,意在标示卢家大院良好的自然环境,亦即拥有传统民居十分看重的“好风水”。

  走进卢家大院,意料之中的是,它早已不复当年旧貌。原本前后两重、五个“四水归堂”的四合院中,第一重的两个天井院,荡然无存;第二重的三个院落,除正中的天井院保存完整,东院仅存北面正房和天井,西院则全无。好在,大门楼以及二进院落的大门,主体尚完整,其砖雕的门头、门楣,在时光中暗淡,仍然可见其精致、庄重的本来面目……

  显然,卢家大院曾经的繁华,已被时光的尘埃剥落得大半残缺,又因近三十年来,卢家后人纷纷从老院搬出,偌大的卢家老院,失去了人气,曾经的繁华热闹,沉寂空旷多年,便日益残败,散发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气息。

  纵然如此,漫步院落内外,其曲径通幽的院落格局,雕梁画栋的屋宇建构,若隐若现地,展露其昔日的繁盛身影。而符合清代民居建筑特征的是,卢家大院十分重视细部装饰,从残留的构件中,依稀可见其建筑之考究和内蕴的精神。

  除大门门柱和门楣上的精美砖雕,及其屋檐、外墙上的灵动壁画之外,卢家大院的细部装饰,以二重庭院正厅的一排木制门扇的木雕,最为繁复多姿。木雕采用镂空透雕,扇门中部的束腰及绦环板,尤为精彩别致。图案有太公钓鱼、仙人对弈、武松打虎、渔樵耕读等主题,多取自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形象生动有趣,古朴而洒脱,雕工精到,构图极具形式美与装饰感,令人称绝。

  这些门扇木雕画的主题,于观赏性中蕴藏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和寓意着各种美好的愿望。例如,以“八仙”隐喻“祝寿”,以蝙蝠谐音“福”,以鹿谐音“禄”等等。你看那“渔樵耕读”图,一派亦耕亦读、安祥静谧的田园风情,反映了卢氏祖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耕读理想……

 

承载移民家族的历史

  这样的卢家大院,见证了鄂西北竹溪一个移民家族的兴衰历史和文化传承。

  卢氏家族的经济、文化气象,在清代前期的竹溪独树一帜,并能修建大规模宅院,渊源于这个移民家族的深厚历史。竹溪卢氏支脉的始祖,是北宋的卢鉴。他举人出身,因平叛有功,被宋真宗封为威烈侯,其子嗣遍及皖、赣及各地,英才辈出。明末清初,卢鉴后人中的一支,迁往湖北省武昌府嘉鱼县、蒲圻县。据《卢氏宗谱》载,大院的设计,就源于武昌府卢氏老家。而大院的厅井式风格,以及砖雕、木雕工艺,打上了徽派建筑的烙印,也与这种家族渊源有关。

  这一支的第三十二世祖卢舜清,于康熙三十年(1692年)迁到竹溪,是为竹溪卢氏支派的始祖,至今已达320年之久。卢家大院兴建之时,卢家在竹溪已生息发展了近百年……

  卢家大院的开创者卢师颜,是清代前期竹溪富甲一方的乡绅代表。《卢氏宗谱》记载,卢家大院于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卢周监指导儿子卢师颜、卢师伟兄弟俩兴建。后经卢师颜的全力营建,大院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落成。卢师颜生活于清代乾隆、道光年间,是捐纳或荫庇(官员后代)的清代国学生。卢氏后人称,卢师颜无意仕途,谢绝任职,致力农商,颇具家资。

  可见,卢师颜的祖辈,崇儒而务实,奠定了相当的家业基础,加上卢师颜务农为本,又善于经商,得以壮大家业,修建了卢家大院,并以大院为根基,把耕读传家的文化发扬光大,长期团聚、影响了后辈族人。

  这就是时间的力量。而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处僻处竹溪乡间的清代民间古宅院,日趋破败,几成危房。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竹溪卢氏后人通过联谊修谱等形式,努力维系、增进各地的家族成员之情感,积极传承家族文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卢大才。这位为保护大院而至今不愿迁离的卢氏后人,以古稀之年,微薄之力,痴情守护着大院的残存建筑,甚至对脱落的建筑构件,也尽力悉心地收集保存起来。他说,我相信卢家大院的价值,希望在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帮助下,修复大院,将它纳入文物保护。

  我想,卢家大院不仅承载着一份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也是卢氏家族生息繁衍和文化传承的见证,其价值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现在,一条高速公路从大院的身前不远处傲然穿过。卢家大院悄然隐身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之后。而我,总是想起那幅写在卢师颜塑像两边的对联——千余名子嗣莫过修身,三百年家族全凭积德……

 

 


打印 | 关闭 | 收藏
主办单位:政协竹溪县委员会 电话:0719-2726195
技术支持: 十堰政府网 鄂ICP备05004607号 鄂公网安备 4203240200011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3240048